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苏门答腊犀牛谁知道它们有多珍贵?

走進馬來西亞本田(Honda Malaysia)公司的總部,映入眼簾的,是一棵上面刻著“Why Should We Care?(我們為甚麼要關心)”的紙板立體大樹,和一塊印著“Save Our Sumatran Rhino”(救救我們的蘇門答臘犀牛)字眼的牌匾。

这裡的每位員工,上至董事總經理,下至基層員工,每人的胸前都別著“救救我們的蘇門答臘犀牛”的徽章,積極努力地向大家傳達一個訊息:蘇門答臘犀牛是極度瀕危的生物,如果我們現在再不展開保育行動,將永遠沒有機會了。

“蘇門答臘犀牛是大馬一種非常特別的動物,全球只剩下不超過300隻了,如果情況沒有改善,這種動物可能在15年後就從此消失了。”大馬本田董事經理兼首席執行員水野泰秀臉色神態凝重地對著我說。

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生物之一,被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的紅皮書列為極度瀕危生物,專家預測他們只有50%的機率能活到本世紀中葉。
諷刺的是,犀牛曾經是地球上的統治者之一。在人類出現前數千萬年,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犀牛,從像河馬般的小犀牛,到比大象還大的巨犀牛,在世界上大部份的森林與草原中,是優勢的大型草食性動物。而迄今五種存活下來的犀牛之一的蘇門答臘犀牛可謂是活化石,起碼在3000萬年之前出現,使它們成為除了幾種熱帶蝙蝠之外,世界上最古老、幾乎沒改變的哺乳動物。
蘇門答臘犀牛是體積最小的犀牛品種,不過相對於其他動物還是很大,成年犀牛有1.5米高,重量介於600至950公斤,身長2至3米。它們是亞洲唯一有兩個角的犀牛,並具有一項其他犀牛所沒有、遠古犀牛始祖才有的特徵:身上披著茸茸毛髮。
蘇門答臘犀牛原本佈在極廣大的森林地區,從印度經緬甸到越南,然後向南穿越馬來半島,來到蘇門答臘和婆羅州。根據記載,在蘇門答臘北方的古南路沙國家公園的鹽鹼地中,它們的密度曾經高達每平方公里14隻。無奈,到了1980年代中期,整個族群的數目降到500至900隻;踏入21世紀,數量更降至全球不超過300隻,而且數量還在繼續下降中。
造成蘇門答臘犀牛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盜獵,而盜獵的誘因是傳統醫學的大量需求,尤其是犀牛角更傳說具有催情功效及可用來治療許疾病,如發燒、喉炎、癲癇、中風等,結果幫蘇門答臘犀牛舖成一條通往死亡的市場經濟惡性循環之路。
當犀牛日益稀少,價格變升高,使得盜獵更為猖狂,於是犀牛角變得更稀少,價格也就更高昂了。1994年,1公斤犀牛角在遠東地區價格就高達6萬美元,盜獵者只要獵到一隻犀牛角,就可以賺到相當於10年的薪資,因此當他們願意冒著坐牢的風險去獵補犀牛就不讓人覺得意外了。再說,在濃密的亞洲熱帶森林中,盜獵者承受的風險其實並不打,蘇門答臘犀牛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被獵殺,然後再無聲無息地消失。
目前,北方的蘇門答臘犀牛已經全然滅絕,婆羅州的很有可能也將遭受相同的命運。可悲的是,這個早在1996年就被列為極度瀕危生物的動物,在這些年來並未有吸引到國人太大的關注,也沒有任何企業踏前一步贊助拯救蘇門答臘犀牛的龐大費用,直到馬來西亞本田於2006年1月作出5年內捐獻500萬令吉全面拯救蘇門答臘犀牛的承諾。
這以連續5年,每年撥款100萬令吉給馬來西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Malaysia)進行蘇門答臘犀牛保育工作之舉,將讓WWF Malaysia有足夠的資源去對出現在馬來半島和沙巴州的蘇門答臘犀牛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及特點展開多方面的研究,並通過對它們的生態、生理和空間需求更多的瞭解,幫助提高人工飼育蘇門答臘犀牛計劃的勝算。
水野泰秀坦言,500萬令吉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公司也費了大概半年的時間批准方案,不過當行銷部門的同事提呈方案欲撥款支持蘇門答臘犀牛的保育行動時,公司高層大致上都無異議,因為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一天,蘇門答臘犀牛能夠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天然棲息環境,並從瀕臨絕種的名單中去除。
水野泰秀語帶感傷地告訴我,日本曾經出現過一種叫小太平鳥的小鳥,非常有名,之前還剩下一隻,可是如今連最後僅有的一隻也死了。“現在日本的天空再也看不到小太平鳥自由飛翔的身影。我不想見到大馬的蘇門答臘犀牛步上小太平鳥的後塵,因為這是很可悲的……”
離開馬來西亞本田公司前,我回頭再望那顆大樹一眼,心裡想著:人類若是造成其他生物絕種,不僅可悲,而且是一種罪惡。




没有评论: